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ykunw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ykunw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ykunw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ykunwo.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永远的旗帜——“大庆赶超连”的江汉传奇_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ayx爱游戏平台官网下载/爱游戏体育综合
服务领域

永远的旗帜——“大庆赶超连”的江汉传奇

来源: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23 10:10:29

  1969年初秋,一支由45人组成的“大庆赶超连”带着坛坛罐罐(做实验的简易器具)、汤汤水水(油化配制的药水)一路南下。铁人王进喜把他们送上火车,勉励他们:“你们是赶超连,要赶超祁连山(玉门),赶超萨尔图(大庆),中国的石油在北方,你们是第一支南下的石油人。南中国的第一个油田将在你们手里诞生!那里是一片沼泽地,到了新战场哪能没有困难呢?这困难那困难,干石油要有革命加拼命的劲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就这样他们扛着旗,带着这样的精神家当上路。从北往南将火红展开成最美丽的一道虹。从此,那道虹通往石油的又一个高地,他们将为共和国捧出南中国第一个油田。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汪柱国、刘邦埊、王培烈、鲁志白等第一代工程院人坐了7天7夜的闷罐火车,从黑土地萨尔图荒原一路南下来到汉水边参加江汉石油会战。从此,云梦古泽的潜江凹陷有了中国南方第一个采油实验室、油化所、井下工具所、环空测试所。第一代“赶超连”为共和国交出了百万吨级的“江汉答卷”。他们扛着大庆旗不断超越自我,赶超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科技支撑油田跨越式发展,将科研成果深植于油气版图,不断破解“地质大观园”里的特低渗透、“磨刀石”里的低渗透压裂注水、盐碱地里的稠油热采,自主研发井下工具,优化工程方案,实现了“卡脖子”工具的“中国造”。从“赶超连”、攻关大队、采油所、采油院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他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嬗变,一跃成了支撑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的“大脑”和“手臂”。从油到气,从储层改造、井下工具、油田化学、环空测试到地质工程一体化,他们主导参与并见证了江汉油田从百万吨突破700万吨的油气当量,为稳步迈向千万吨大油田奉献工程院力量。

  有一种人,他们思维的穿透力总是向下,向下!地平线,那原本就是太阳的门槛。地球太小了,装不下它的光芒,它要释放热量,释放春夏秋冬;它要释放亮度,释放晨光星河。他们把油气看成后羿射落的太阳,他们打捞沉落地底的那片光芒,他们拉着地层深处的太阳,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石油神曲给共和国一片能源之光。

  离开大庆,他们真有些舍不得。他们中有正赶上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代大学生,亲手织出了中国工业战线这面大庆旗帜。人拉肩扛、艰苦奋斗、两论起家、三老四严,人生有多少次创业,大庆创业还不够吗?大庆那个“大”字,是松辽大盆地的那个广袤,是大风雪把旗帜展开成那片宏大,是一座井架立起来就不再放下的丰碑。那个“庆”字啊,是第一列油罐车拉出的欢呼。从光环高地到陌生洼地,他们又开启了创业生涯的从头再来。“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落到了实处,第一代“好人好马”的工程院人背对着如日中天的大庆去往一个没有地名只有代号的“五七油田”会战。

  云梦古泽,两江勾栏。那水是江河笔划,一撇为长江,一捺为汉水,两水相拥淌出一个大写的“人”字。这群穿道道服的“大庆赶超连”人将第一串脚印烙上这片沼泽之地。

  “第一代工程院人是给国家交了油的,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交出了百万吨的江汉油田。”工程院院长王大江饱含深情地说。2万多平方公里的江汉盆地钻塔林立,百万吨的江汉油田拔地而起,从此,江汉在共和国的能源格局中举足轻重,它改善了我国石油工业布局,将中国石油的纬度南移到了长江汉水之滨。

  他们是干什么的?工程院人告诉我们:要知道油气在哪里,是地质人员的事;把油气从数千米深的地层采出来,就是我们工程院人要干的活。我们是助产师、是手术师、是药剂师。油气堵塞、憋闷不畅出不来,我们就用封隔器等井下工具、压裂注水等工艺手段,对不同地质层位实施精准的“外科”手术,开出对症的“内科”药方,打通油路气道为油气放生,周而复始。

  从武汉舵落口上船在汉江逆流而行。船到岸时,那码头叫红旗码头。红旗,总是在他们前进的路上挥之不去。迎风飘扬的旗,他们一定要把“赶超”二字植入江汉大地。20世纪70年代,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历经20余年的开发,逐步开始向深层油气藏进军。然而,几乎所有的油田都碰到了同样一个难题:缺乏能耐高温度高压力的井下封隔器胶筒。他们找遍了所有的石油院校、装备制造厂家都一无所获。

  一年后,人们发现这种胶筒在共和国中部一个名叫潜江的地方,已经投入了现场应用。这种能够耐120℃高温、25MPa高压的封隔器胶筒,是在一个芦苇遍地、蚊虫肆虐的荒滩上,两间低矮的平房中研究出来。这两间坐落在向中小区的平房,就是工程院的前身“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井下作业处攻关队”,刘邦埊就是这一个攻关队的技术带头人。会战的艰苦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房子要自己搭,水井要自己挖,路要自己修,实验器具要自己造。

  从大庆引入的井下工具、配套工艺“水土不服”,试采施工无法如期进行,地下的油再多也只能干着急。这群来自大庆、新疆、四川、玉门的科研骨干,在油灯下画出了攻关队的第一张草图。芦席棚里的灯光彻夜不息,这比星光更滚烫的灯火,照亮了江汉油田工程技术一路前行。就在芦席棚里,刘邦埊和同事们凭借最简陋的试验工具和自制设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解决了油田开发初期的技术难题,耐高温度高压力的封隔器胶筒就是成果之一。会战初期的攻关队诞生的100多项科研成果,也让20世纪70年代的石业有了“万庄的方案、大庆的设备、江汉的工具”这个说法。

  井下工具不是万能的。从外地买回来的抽油机脱节器老出问题,抽抽停停影响生产!产量完不成,一线干部工人急得团团转!

  井下工具攻关小组不到半年就生产出了脱节器。“好用了,好用了!今年的产量主动了!产品寿命延长了3~4倍!”

  科研在一线,急一线之急,从那时起工程院人跑遍了油区的井井站站,从生产一线找课题带回攻关室,又把成果送到一线日,《中国石油报》头版刊发消息宣布:我国油井环空测试的微机系统处理已成为现实。由江汉采油工艺研究所研制的“JC891环空测试仪地面系统”,通过了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来自总公司和八个油田的专家们认为,将微机应用于油井环空测试,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微机在测试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显示以及资料解释、报表打印、测试曲线绘制等全部数字化处理,使我国的油井监测手段达到了国际水平。

  参与这一项目的王培烈老人依然记得当初立项和攻关的一波三折。井下测试与下井下工具能不能一起进行?这样的一个问题正如两只手可不可以同时干两件事。传统上,一口井下入井下工具就没有办法进行井下测试。他们提出,环空测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上级主管部门拗不过他们的“纠缠”,批了20万元经费让他们“折腾”去。

  “科研精神就是要敢想敢干!”王培烈等5人用了5年时间,拿出了环空测试全套技术成果,其地面系统包括环空测试仪器、车载二次仪表机柜和数据采集、处理两部分,仪器国产化程度极高。经半年多的现场应用证明,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人员劳动强度小,资料解释精确度高,与相同测试条件的手工操作相比,提高工效18~40倍,单井节省费用万元以上。另外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领先水平,而造价只有进口设备的1%左右,极具推广价值。这套成果折服了总公司的专家们,总公司决定,全国首次环空测试会议在江汉采油工艺所召开,并在会上对这套成果进行展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个小单位的科研项目,惊动了总公司科技司,并由他们组织鉴定,科研玩的就是意外,他们信心倍增!

  没有围墙的科研所,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而工程院的围墙可以是山脉,可以是河流;而他们的平台可以是沼泽地、戈壁滩、盐碱地、黄土塬及高山远水。

  “高英华为加快氟硼酸酸化配方试验,克服家庭困难,安排好中风老母和上小学女儿及丈夫的生活,离家住进试验室一个多月,24小时连续做试验取资料,出色完成了室内试验任务。”鲁志白老人介绍他的同事高英华。

  一头扎进实验室一个多月,是真的吗?从实验室到家并不远,真的就抽不开身回去看看?

  “不同地质年代的石头,不同地质层位的石头,标了号,一大筐,每个石头放进配好的药水浸泡,观察它们的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的数据。干上了,人就不能离开。离开了又得从头再来。”

  1988年,高英华在一篇外国文献中看到一种新型的氟硼酸酸化工艺,该工艺颠覆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土酸酸化工艺处理半径小、容易生成二次沉淀、有效期短、增产效果差的特点,高英华就从石头入手配药水找规律,当年与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氟硼酸油井增产工艺研究和实践,一年内累计施工15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油井见效率90%,单井增产有效期400多天,最长有效1050天,累计增油3万多吨。她主导的油酸乳状液油井酸化成果在拖10井探井试油酸化,获得初期日自喷原油100吨的好效果。在清河采油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期间,先后建立了油田第一个热采站,第一个三次采油注聚站,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高英华老人总是在路上,无论换了多少地方,多少岗位,即便已届高龄,但科研报国的拳拳之心永远没有离开她深爱的石油版图。

  老部长康世恩对江汉油田地质结构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江汉是一个“散、碎、小”的盘子,这个摔碎的盘子还被上帝踹了一脚。在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存量中要有新的突破口,这突破口在哪里?199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黄亚杰没有一丝犹豫,“只要组织需要,什么都行。”组织上果真把“最难啃的骨头”储层改造研究任务交给了她。

  储层改造在江汉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资料,没有借鉴,前所未有,拿什么去填补这一空白?这一年,她25岁。人生一个不起眼的决定,就是一辈子的事。面对拥有丰富的储量,却是油田工程工艺上最难“啃”的盐间油藏,黄亚杰结合地质特性,创造性地提出了砂塞式复合压裂工艺理念,在王99井成功应用,该类型油藏在措施效果和稳产周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黄亚杰看到了希望,充分的利用自己室内研究方面的技术优势,参与“深井低伤害压裂液”项目研究,优化形成的耐高温、低伤害、高携砂性能的压裂液配方,被油田大范围的应用。一个研究方向洞开了一片天地,于是就有了工程院储层改造所,也就有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物模数模一体化”新理念、新工艺、新团队。29年不懈攻关,青丝变白发,黄亚杰一路成长为国家页岩油重大专项子课题的技术首席、油田专家。

  无论是“赶超连”,还是攻关队,他们不忘初心,在石油工程技术探讨研究路上,从大庆出发,走向广阔的桑海沧田,走向苍山如海的万水千山,一直在攻关,也一直在赶超。

  从“赶超连”、攻关队、采油所到自立门户的采油工艺研究院,他们走了整整26年!

  如今工程院已建构起了石油大工程格局,从“原油开发”到“油气并举”,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能源”,从“井下工艺”到“地面工程”,从“工程工艺”到“地质工程一体化”,一个全新的、立体的、更接近“中国石化一流工程院”奋斗目标的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处九省通衢武汉的江汉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拥有了系统完备的六大专业实验室,陀螺测斜仪、井下视像系统等500多台套高精度实验仪器装备、300余人的专业团队和140多项(件)国家专利。

  赶超,他们赶超自我,壮大自我,这群在石油河上能拉响汽笛立于潮头唱大歌的弄潮儿高歌猛进。岁月如歌啊,在伟大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生生不息的奔腾。

  在涪陵页岩气田国家示范区里,我们见到了一群“老头军”。这些“奔六”的工程技术专家按政策退居二线,可以居家办公,但他们依然活跃在涪陵页岩气田的井井站站。

  “工程院人的办公地在现场,不在现场,还能叫工程院吗?”院注采工艺专家徐兴权每年多半时间跑现场,武陵山脉上千口页岩气井他都跑了个遍。到现场,心里踏实,每口井盯一下,盯的是责任,盯的是希望。焦页6-2,那可是功勋井,这井产气近4亿方,创下中国页岩气单井累产冠军!老徐说:“井都讲贡献,我们发挥点余热不值得吆喝!”

  5月中旬,我们跟随工程院井下工具所高工程永红一起上井。井队人习惯叫他程工。凡经他指导过的井下工具施工没有不成功的,人们又都叫他成功(程工)专家。他往哪口井走,哪口井肯定遇到了麻烦。一个电话,他会马上赶到,于是他又有了“马到成功”的外号。这天一大早,程工从涪陵李渡赶往焦石的焦页23-S5HF井现场指导前期压缩机气举作业。为尽快恢复气井正常稳定生产,他早早赶到连续油管作业现场,指挥作业人员起出井筒内完井管柱,通过冲砂洗井工具洗井作业,清理井筒内杂质。在他看来,气道畅不畅通,不仅要看记录,观察曲线走势变化,甚至靠近放喷池望闻问切,面对炽热的放空火苗,观火势、辨火力、听火声、感受火温,然后拿出精准解决方案。午饭时就在井队蹭一顿,午休就在指挥室眯眯眼,他常年穿行在大山深处吃百家饭,睡百家床。只要他到了施工现场,人们心里就踏实。井队为了感激他,总会悄悄给他加一个菜,他吃得津津有味,夸队里的伙食好。

  “很多时候是迎着星光而去,空荡荡的大街上就你一个人,只有街边路灯照着你匆匆的脚步。”工程院涪陵项目部人有了更经典的理解,“熬夜,是没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没勇气开始这一天。”来过焦石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焦石就像一块磨刀石,磨砺着我们的青春。”那一年,涪陵页岩气会战如火如荼。

  我们随工程院的车去天台焦页52平台的路上,司机正播放着《压裂之歌》的歌碟,这歌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压裂没有砂;只要乌江没断流,压力再高也要加。不怕地层骨头硬,瞬间变成三节棍;不怕地层脾气犟,瞬间变成蜘蛛网。”所谓的“三节棍”“蜘蛛网”,这是压裂时人造气藏形象的比喻。歌声激昂,信心与决心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让听者热血沸腾。“这歌碟已发行到了海外。”司机注视着山路,不紧不慢吊人胃口,“刘工的丈夫在海外,这碟子寄到了她丈夫手里,你说,是不是发行到了海外呢?”一车的人都笑了。这支队伍主要是做井下压裂技术工作,他们大都是“80后”,从省城武汉的高楼深院来到焦石,他们还自编小品:压完42台子,已是深夜1点了。回到驻地,正准备上楼,突然,从楼角隐蔽处冲出一保安,手持电棍,大声呵斥:“站住!”保安盘问:“覆膜砂的粒径是多少?”答:“40到70目。”保安又问:“抗压强度是多少?”答:“69MPa。”保安:“你上楼去吧。”问:“这是怎么回事?”保安:“深夜还在街上走,不是小偷就是搞页岩气压裂的!”

  对于血热情长的人生苦旅,无数石油人可以用最新最美的地平线织一条生命的起跑线,他们能够将心灵空间放逐到高天流云之上。

  山路十八弯,走路是为了要抵达某个地方;我们在油气版图上行走呢,甚至将抵达某个层位,我们还叫行走吗。油气是大地的精气。这精气融入了太多的背斜、向斜、凹陷、隆起……这些油气的地质元素历经太久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并以系、纪为时间单位,有人在圈闭和井位中选一个最佳的位置让钻塔生根。油气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一层层地幔就像纤维一样织出的红盖头罩在油气的额眉,他们就是这一个掀盖头巾的人。

  周青松是工程院油化专家,宽额大眼,笑容里充满了自信。他负责集输站管网防腐、压裂液配方、泡排降低井筒压力等,他负责的技术专业性很强。他用直观的数字告诉我们,过去压裂液每方费用100~200元,他们配出的压裂液费用降到每方20~80元,产量做了加法,成本做了减法,他们要庆贺一番。经理对厨子说:“加个菜吧,硬菜!”

  会战初期,压裂时某个工序要外国人来服务,你干不了,你手里少了一个叫“桥塞”的金刚钻。你远远地站在旁边看都不能看,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卡脖子”桥塞就眼睁睁看着老外漫天要价。工程院井下工具所老中青三代从材料的概念入手,结合涪陵现场仅用了一年时间自主研发出的江汉桥塞,一举实现了从可钻桥塞、复合桥塞,到可溶桥塞的迭代升级。桥塞是打通油气的隔离器,又被称为井下测试“临门一脚”的神器,过去一直被国外垄断。怎么办?最初,人家连产品都不卖,只卖服务。啥意思?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得付费,按天按时按分按秒付费,一次服务高达数十万元。他们用的工具你看不到,他们采用的什么技术你也看不到。当时一口井的勘探成本上亿元,工程院人心里憋屈:凭什么每一秒都是钱?甚至连上厕所都要算钱。高昂起头颅才能甩开脖子上的“紧箍咒”。过去一支进口桥塞市场价是20万元,如今一支仅9000元,硬生生让老外退出了市场。由易钻桥塞到可溶桥塞的嬗变,国产化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工程院人手里实现了。当他们挣脱“卡脖子”技术、工具的锁链时,面对腾空而起的中国“涪气”,面对国产化催生出的那一团团能源之火,满满的希望,满满的自信,满满的尊严,他们能不扬眉吐气吗?

  这群“大庆赶超连”的工程院人,是最早研发井下工具的开山鼻祖,从“江汉工具”的封隔器到问鼎非常规页岩气的桥塞,他们真正将那个“赶超”二字出神入化地植入共和国的能源版图。

  他主动请缨去涪陵焦石。在他看来,做开拓者更具有挑战性。当一个人没有创业的经历,没有吃苦的经历,绝对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在压裂施工现场,他的工作就是“三部曲”。压裂前,爬上高罐取样,查看地面管汇布局,弄清输液管线走向;压裂中,根据压裂设计的具体方案现场指挥压裂,录取生产参数;压裂后,测试返排液数量、速度,初算气井产量,分析压裂效果。

  2017年初,他参与了以涪陵气田开发成果为基础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相关工作。基于对页岩气实践的长期认识和总结,他将成果核心聚焦到基础机理、工艺设计、配套材料等三个方面,把已经充分研究掌握的“不同小层裂缝延伸机理、分小层差异化设计及速溶减阻水体系”作为关键创新点。2018年初,喜讯传来,在1月8日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他说,他只是一滴水,那滴水淌在额头上是汗水,放进时代的洪流中就是奔腾了。

  随着气田开发的深入,他们的战场转移到了白马区块。白马区块最先部署的探井焦页6井、焦页7井就成了他的主战场。一个个版本的方案相继出炉,又一次次被推翻重来。充分听取领导和专家意见,查阅大量地质储层资料,翻看压裂技术专业书籍,那一段时间,他整个人埋在资料堆中,满脑子想的都是方案设计,整整一个月的冥思苦想、反复验证,终于,第20个版本的方案顺利通过。那种累并快乐着的感觉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就这样,白天上井场,晚上写方案、做分析,不知不觉中,这一坚持就是8年。

  8年里,他见证了工程院人“5+2”“白加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科研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奋进。

  8年里,见证了涪陵页岩气田建成国家页岩气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优质大型页岩气田。

  “油田提出万千百,我们要比过去做得更好,千的建设,万的探索,做好前瞻性的规划,把万千百名片擦得更亮。”他们时时这样鞭策自己。

  吴圣发是井冈山人,大学毕业入职工程院,如今成长为井下工具所副主任,目前正在参与红星1井的工程设计。

  从建南坚守到涪陵页岩气国家示范区建设,再回到建南的红星区块,他告诉我们,他转了一大圈,但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怦然心动的挑战。井冈山人具有的“井冈山精神”就是敢于斗争,不怕吃苦。当然,这个敢于斗争也包括藐视自然环境的恶劣。从新疆的大漠戈壁到武陵山脉的高山远水,他一路走来,脚下是崎岖更是共和国的能源版图,当青春遇到了机遇,每一天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2022年6月21日,他在兴隆1井现场第一次见到放喷。干了那么多口井,放喷大场面都不在场。工程院人总是默默地站在荣誉的身后,远距离望着那片火光更知道中国能源的亮度和力度。

  部署在兴隆气田的开发井兴隆1-1井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随着一声“点火”命令的下达,伴随放喷测试的进行,十几米高的火焰腾空而起。该井采用氮气气举诱喷,16毫米油嘴测试获57.32万方/天高产工业气流,创井区单井测试新高,展示了长兴组生物礁气藏的开发潜力,助推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参与这口开发井的工程院人告诉我们,针对这口井目的层物性较好、含硫高、靶前距大等特点,工程院设计团队充分调研借鉴西南元坝气田成熟措施工艺,精心编制兴隆1-1井试气方案设计。为确保该井现场施工运行安全高效,降低施工安全环保及井控风险,在工程管理部的带领下,工程院精心组织成立了兴隆1-1井专项工作组,一个多月坚守在现场一线,承担着开工验收、工具下入、液体监测、作业监管等工作。工作组成员密切配合,始终把提质增效作为当下最重要任务,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运用“室内研究讨论+现场实时决策”的高效模式,高质量完成了该井试气任务。该井试气成功,坚定了油田实施油气田勘探开发与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的信心。

  一股火苗腾空而起,都说那是火凤凰,是火马,有人却看到了火把,看到了燎原,看到了映山红。

  他是工程院的专家,单位让他带队伍。他是专业型的支部书记,又常常出现在现场指挥室里发号施令,又带出了一支响当当的铁军。

  回武汉休假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陪母亲下跳棋。母亲年近八旬,除去多年的老年慢性病外,身体总体还算硬朗。父亲去世后,母亲随他生活近20年。前些年,好不容易在油田熟络了,又搬迁到人生地不熟的武汉,儿子终年在外,孙女前几年也外出求学,没了三代同堂的快乐,老人一个人在家更加孤独寂寞。每当闲暇无事时,就会摆上跳棋,左手下红棋、右手下黑棋地自娱自乐。母亲每天苦练基本功,棋艺大涨,等儿子回家与她对弈。母子俩边下棋边闲聊,母亲笑他就是一颗跳棋,一天到晚在外头跳,跳出门了就很难跳回到老娘身边来!儿子解释说:“我们石油工人确实都是跳棋,为了下好公家的这盘大棋,东奔西走,都顾不得家里这副小棋了!”也许讲话老人家分了神,开局不久,母亲就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不停地对儿子围追堵截,但顾此失彼,每一个失误都给儿子牵线搭桥,儿子更是长驱直入,一局下来儿子赢了母亲14步。面对败局,老人家兴致全无郁闷地说:“真是老了!真是老了!”每当想起这些,华继军都会后悔,不该如此败兴,让老人残存的自信受到伤害。下次回家再跟母亲认线步,让儿子再看看母亲久违的开怀大笑。

  后来母亲赢了,华继军说,可母亲开怀又止。“儿子怎么啦?开局就乱了棋路,棋子若人,带队伍这怎么得了?”赢不是,输也不是,母亲的心思多啊!

  那蜡像现存放于清河采油厂的科技楼。它的凝固点高达47℃,就是在夏天,在阳光下,它也化不了。蜡像是一个男人的半身雕塑。有二尺见方,黑黝黝的底色,头戴铝盔,挥臂、握拳,没有一点文字说明,但一看就知道是“石油人”。果真,它的名字就叫“石油人”。它的“工装”被风撩开像翅膀,有一种凌空的翔势。

  有清河经历的陈建达还记得:1996年初,面-11斜井打到1200米时放空一天自喷70多吨,再往下就是溶洞。古潜山奥陶系终于在这里露了“尾巴”。第一份见面礼就是70多吨,第二天自喷30多吨,前后喷了10天,自生自出。清河江汉石油人就用落地的稠油做了这尊“石油人”的蜡像。

  何谓稠油?形象地说,油是流动的,因此有“石油河”之说。清河的稠油占到开采总量的30%,一桶稠油从桶里倒扣流不出来,这样的油要从地底下往上抽,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热。采院人开始将目标瞄准在了稠油热采开发这一新的技术领域。“那时我们在设备上是一贫如洗,在技术上是一筹莫展。”油田油气工艺(采注输)专家徐峰如是说,他们深知清河的地质储量占据了剩余可采储量“半壁江山”的稠油区块,没有热采就没有清河。

  2001年4月,第一台热采锅炉正式落户清河。面120-P1井作为清河的第一口热采井,开抽的第一天,日产油量由注气前10吨上升到29.8吨,消息震惊全清河,第一口热采井的成功开抽带来的不仅是稠油开发的质变,更让工程院人看到了清河产量实现硬稳定的希望。

  荆门、襄阳、南阳、郑州、泰安、济南、潍坊,这些城市对于清河人并不相干,当它们串在一条线上的时候,工程院人对这些地名津津乐道。走南闯北,穿行在一座座城市的外环线上,他们对于城市的概念仅仅是沿途的站牌。石油的方位,抑或对石油的虔诚,当一条路通向石油的时候,在它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是没有第二个起点。

  太阳快要落山了,它压在黄土塬上犹如挂在荒塬屋脊上的巨大金轮。晚霞如血,斑斑驳驳,大片大片溅出黄土高原深邃夜空的无数星宿。沉默中掩藏着一种企盼,一种人类难以品味,难以诠释的企盼,随着难言的苍凉,寂寞愈向纵深,便愈加苍凉。

  每到夜深人静,工程院坪北工程所所长王晓龙就进到“虹桥微信群”。这个微信群是坪北经理部与坪桥作业区党建联盟平台。王晓龙在群里问坪桥作业区的同行:“调剖调驱措施你们一般做得比较多,有些井可能做了几轮次,那还有效果吗?”

  坪桥作业区朱建斌:“我们一般做3轮次,常规调剖3次加堵剂,第一次效果最好,第二、第三次保持有效的时间会逐渐变短。”

  王晓龙说:“根据起出的油管对结蜡位置、结蜡特点、蜡的性能等基础资料做收集,结合信息化、功图测量等定期采取一定的措施,根据水温测试曲线判断洗井特点,了解吸蜡温度、熔蜡温度,制定一井一策洗井周期,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超导热洗200~600米之间轻微结蜡的地方用防蜡杆进行机械物理清蜡。”

  今年,王晓龙在五四青年节寄语年轻人:我在黄土塬上“淘”到两件宝——一座会唱歌的山,一块磨炼意志的磨刀石。我们用技术支撑保障了坪北生产,帮他们连续8次扛回集团公司“红旗采油厂”、4次夺回“先锋采油厂”的荣誉。这块“磨刀石”磨意志,更磨出掷地有声的如歌岁月。

  刘晓瑜是最早上坪北的工程院人,如今在涪陵带队伍。每每有年轻人从他那里去坪北,他就会送上一句线万吨原油是从我手里交出的!弦外之音,加油啊!

  弹丸之地的坪北成了中石化高效开发的典范,那“粒粒皆辛苦”的颗粒归仓凝聚了多少工程院人的智慧和心血。

  入职15年,先后从事过井下工具和采油气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应用工作。他牵头进行技术攻关,可钻式高压充填防砂工具的首次现场试验获得了成功,也填补了油田当时在可钻式防砂工具方面的空白。作为技术首席,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含CO2气井完井用的高温度高压力永久式封隔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在此领域的垄断。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采气技术体系,一举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页岩气井积液判别方法、连续油管完井、智能柱塞排采、电潜泵排采、射流泵排采等一系列成果在涪陵页岩气田进行了规模推广应用。涪陵页岩气田随着新井投产放缓,气田上产压力不断增大,对85口低效井进行了生产状况诊断,并根据每口井的特征,制定了“一井一策”的治理对策。通过一年的治理,85口低效生产井再次“焕发青春”,全年实际产气4.07亿方,超产气0.90亿方,超产的天然气可够40万家庭使用。先后完成各级别科研项目攻关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制定行业标准4项,发表论文5篇;先后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奖”“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工程院的才俊们都是高智商的龙凤,他们的另一半也有过人之处。长期在外,妻子总会在门边放一双丈夫的鞋,在阳台上挂上丈夫的衣服,这些留守的女人啊,也真会唱“空城计”,她们似乎告诉别人,有男人的家最踏实!

  储层改造所党支部书记朱志芳文静,内秀,讲起所里的成果滔滔不绝:“返排液重复利用国际首创、国内首用;所里攻关的页岩气水平井高效压裂工艺技术在涪陵大范围的应用。”有人让她讲讲九儿的故事,她沉默了。几年前涪陵下雪,鄂西下雪,江汉也下雪。动车走走停停,回家的路走了一天半。两个月休假十天,还丢了一天在路上。那一年韩红的《九儿》唱遍了大江南北,朱志芳也落了个“九儿”的雅号。行李中的衣服不拿出,随时等候突然召唤。走时,小孩一岁,在视频里长大。认识,又不认识,见面就叫姑姑、姐姐。姥爷撑起一把伞,姥姥抱着孙子。孩子不哭,嘤嘤地噘起小嘴,母亲哭了,外公外婆哭了。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妈妈的味道》,难倒了许多油田的孩子。他们笔下的“味道”大多是奶奶味、爷爷味。

  石油人一辈子跟着石油走,他们的孩子从小与父母离多聚少,孩子最稀缺的是妈妈的味道。想撒娇就视频连线,学数数从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开始。

  有形的旗,在风中飘扬,展开给风看,展开给人看,召唤着队伍。无形的旗帜融化在血液里,人就成了旗帜!

  严岛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石化江汉油田作协名誉副主席。作品荣获第四、第五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第二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奖;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签约作家、中国作协“深扎”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第九届中国五四新闻奖得主。其代表作《国之底气》《通往石油的高原》《凤凰是怎样涅槃的》《远远近近》等等。